ABOUT MEOro in Malta 2025

Oro, who was born in Taiwan and has been living in Malta for 4 years. Currently working at Chiliz as a QA Test Engineer. Adventuring, Learning and Sharing.

Oro,西班牙語為黃金之意,也是一隻會YeeYee叫恐龍的名字,偶肉則是前同事取的諧音。現任職總部位於馬爾他的區塊鏈公司-Chiliz 擔任自動化軟體測試工程師。倒數第二屆基測生因沒考上台中一中鬼轉五專菁英班,曾任職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。台灣疫情爆發期間,離開台中反向深入重災區歐洲尋找機會,是個總是自找麻煩卻樂此不疲的在馬爾他台灣人。興趣是收集故事,相信文字能夠改變人生。

馬爾他菠菜第八章-活成,最討厭的樣子

Author:oroSun Sep 07 2025

「我有一個好消息。」今天的例行產品及設計會議,Patt以此作為開場。

「上頭採用了我們的創意發想,我們要開始做交易所了。」

還記得前幾週,Patt向我們提及集團內部有個創意發想競賽,當然,是強制的。事後一想,這或許是我首次直接參與的「集團派系紛爭」,只是當時的我還不知情。當時2021年正值比特幣(Bitcoin)再次突破歷史高點,直逼6萬7千美金,所有人都想分一杯羹,我們當然也不例外。事實上在此之前,我早已跟幣圈有所交集,還記得當時的RTX30系列顯示卡在全球供不應求,其中一原因被歸結於加密貨幣挖礦熱潮所影響。當時狂熱到連市面上的筆電也被一掃而空,我們家也在當時添購了五台筆電來作為「投資」,當中我佔了兩台。許多人不了解的以為這些顯卡都是拿來挖比特幣,其實比特幣在當時已經不是一般顯卡玩家能夠參與的項目,真正專業投入比特幣的挖礦者們都是使用ASIC,一種特殊應用積體電路,專門為比特幣挖礦設計,通常都是專業用戶甚至「企業」才能玩得起。而像我們這種一般百姓,則可以藉由NiceHash之類的算力媒合平台,透過出售自己的顯卡算力來換取收益,因為撇開比特幣,還是有像以太坊(Ethereum)這種大型以PoW(Proof of Work)為基礎的項目擁有算力需求,而當中收益便是以比特幣作為結算。順帶一提,以太坊已在2022年轉為PoS(Proof of Stake)機制,同時以Nvidia為首的顯卡廠商有意針對挖礦做出性能限制,才終結了這段顯卡狂潮。


加密貨幣、區塊鏈,一直都是我很感興趣的領域,當時我也是樂觀其成,而且區塊鏈感覺也比菠菜好聽一些,至少在當時來說。


「股東們說要就幹大的,之後還要以上紐約時代廣場打廣告為目標。」

「那麼我們舊的老虎機項目呢?」

「還是會繼續進行,只是一部分人力可能要轉到交易所項目。」於是之後產品跟設計一半的人力放在了交易所,至於交易所的技術部門,則是跟位於杜拜的一支中國團隊進行接洽。由於我是團隊的唯一一名QA,當時的我便也因此有幸跨足兩個項目。

一切看似往好的方向進行,我也迫不急待的想和Vivian分享,然而......


「抱歉,最近可能身心靈不太健康,我想自己躲起來一陣子。」


種種蛛絲馬跡,早就隱隱透露各種異樣,只是當時的我還不肯面對現實,選擇盲目且自我催眠。因為比起獲得,人們往往更難以接受的是失去。之後的幾天,我全心投入工作,每天下班仍自主留在辦公室,為了轉移自己的注意力。然而,一個人的思緒哪是這麼輕易能夠掌控的,更何況是當時年輕氣盛的我。


我拿起手機,盯著我們的交易所App,此時的我被交辦的首要任務是確認交易所各項功能是否正常,基本的存入(Deposit)、買入(Buy)、賣出(Sell)、提領(Withdrawal)自然不在話下,當中卻有一項功能吸引了我的目光,那便是「小遊戲」。一般來說軟體開發週期都會有不同的測試環境,大致可依序細分為整合環境(Integration)、暫存環境(Staging)、Beta以及正式環境(Production),通常在前兩個階段會使用模擬數據(Mock Data)測試,因為一些極端案例(Edge Case)可能會造成系統上的錯誤,例如提領1000萬美金,公司總不可能真的給1000萬美金讓一名員工「實際體驗」。但由於交易所項目的設立過於臨時,我們還真就只有Production一個環境,也就是任何測試,都是實際的金錢交易。我曾經向賈組長提出需要經費來進行測試,得到的回覆是事後再進行核銷報帳,也就是此時的我都是用自己的薪水代墊。我簡單存入了100USDT,也就是約100美金。首先嘗試的是一款非常直覺的小遊戲,「猜漲跌」。眾所周知加密貨幣是一項漲跌波動極大的投資項目,就算是當中的佼佼者「比特幣」,幾秒鐘的時間暴跌暴漲10~20%並非什麼稀罕事。遊戲規則非常簡單,首先錨定比特幣/以太幣對(BTC/USDT)當前市價,例如1枚比特幣現價30000USDT,系統鎖定當前價格10秒,10秒期限一到,若是價格變為30001USDT,則猜漲者勝。反之若為29999USDT,則猜跌者勝。最後根據不同的投注倍數,扣除投注手續費後能夠獲得不同的收益。舉例來說每注的基本投注額為10USDT,選擇100倍,猜漲,以前面例子若比特幣價格再次錨定後超過30000USDT。此時1000USDT的收益扣掉5%手續費淨利能夠拿到950USDT,大約是台幣3萬元左右,10秒鐘便能賺到畢業新鮮人一個月的薪水。


反過來說,輸掉一個月的血汗錢,也僅需10秒。


哼,反正賭博這東西,十賭九輸。沒錯,此時的我自負地打從心裡看不起這種行為,試圖說服自己只是為了解自家產品,掙錢嘛,生意,不寒磣。抱持著輸光100USDT的心態,為了將有限的資源做出最大效益,我僅投注一倍。10秒鐘過後,我的帳戶餘額變為109.5。過程中有輸有贏,而在5分鐘過後,我的帳戶超過了200USDT。這倒是勾起了我的興趣,於是我打開幣安的即時價格圖表,開始觀察自家APP及幣安圖表的走勢,發現呈現高度一致,我靈機一動,開始觀察起委託訂單的數量以及價格波動,試圖從中找出規律。經過幾次的結果觀察,我發現當前短期波動呈現下行趨勢,賣壓明顯大於支撐量,猜跌的勝率似乎比較高。開始一路猜跌,半小時後,帳戶餘額來到了500USDT。也因此我的自信心大增,開始相信自己找到了破解這個遊戲的勝利方程式。隨後波動反轉來到了超級上升趨勢,我一路猜漲,勝率來到8成,我也獅子大開口,加大投注倍數,10倍、20倍。過程中,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,此時我的帳戶餘額來到了2200USDT,也就是台幣將近7萬元,僅花費短短一個小時的時間,翻了22倍。恍惚間我開始有了些想像,像是該買給家人什麼禮物,之後可以約女孩子到哪間高檔餐廳約會什麼的。於是給自己訂了個目標,達到5000USDT的時候收手,這點對一些人來說可能沒有什麼,然而對於剛從中科院離開不久的我,這相當於當時在「中科院待六個月」才能存到的錢。此時的我將先前的不如意拋至九霄之外,似乎自己的人生開始充滿希望,迫不急待的投注50倍猜漲後,開始觀察著幣安的K線圖,按下手機的碼表倒數10秒的同時閉上眼,我仍記得鈴聲一響的那種刺激感,彷彿老虎機中大獎的音效般,我戰戰兢兢地張開眼,見到一隻綠色K棒。附註: 歐美的K線圖顏色與亞洲相反,綠色代表漲,現今多數交易所通常已支援根據個人習慣調整顏色。我整個人跳起,但為了不吵到室友只能在內心暗自歡呼,就在興沖沖的打算繼續下注時。


「怎麼少了500?」


我查看了歷史紀錄,發現上次錨定判定結果為「跌」。


怎麼可能?究竟發生了什麼事?於是我又下了幾單一倍去驗證自己的手法,看不出有什麼問題,恢復信心之後又下了一單50倍猜跌,試圖迎回剛才的損失。10秒倒數結束,這次的我死盯著K線圖,7秒,跌,8秒,跌,9秒,很好,仍是紅色K線。就在第10秒的時候,奇蹟發生了,一根小小的綠棒瞬間出現,在價格錨定之後又瞬間變成紅棒。雖然我整個心頭一矇,但由於這種事情在幣圈真的很常見,不疑有他的我又損失了500。我的信心開始動搖,投注額開始回到20倍、10倍、5倍,勝率也隨著投注額一路下滑,直到輸光。不信邪的我又儲值了200USDT,這次我換了另一款遊戲,火箭逃跑。相關的規則就不多說,總之這次輸得更快。我呆坐在書桌前,腦袋一片空白。思考著過去一個多小時,自己除了輸掉一萬台幣之外究竟有什麼意義。先前的負面情緒湧上心頭,隨之而來的空洞、懊悔將之等比放大,彷彿被無盡黑暗壟罩,一股噁心感油然而生,我狼狽的奔近浴室,跪倒在馬桶前乾嘔,卻吐不出任何東西。


當晚的我,綣曲在單人沙發床上,彷彿在無底深淵不停墜落,

流著淚,從來沒有覺得自己如此渺小的我,

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。